2023年12月,有著“燕山明珠”美譽的密云水庫在凜冽的冬日中泛著清輝。一支航天測量隊出現在這片面積達18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
此時,密云水庫在零下十幾度的低溫里,宛如一塊巨大的藍寶石,靜靜躺在清晨的微光里。項目負責人張新環顧四周,緊了緊衣領,朝雙手呵了口熱氣說:“準備開始吧。”
他所帶領的航天建設所屬航天設計密云水庫智慧巡查項目團隊,按照分工分別準備儀器設備、選定測量點,迅速投入工作狀態。即便山風裹挾著雪片紛飛,也難掩他們忙碌的身影。
冬季,水庫岸邊霧氣繚繞,水準儀的目鏡上凝結著細密的冰晶,模糊了視線。測量員馬朝威只好摘下手套,用溫熱的掌心小心翼翼地融化著鏡片上的霧氣。
“留意路面的結冰和凍土情況,濕滑的路面會影響儀器的穩定性。”張新的喊聲在凜冽的寒風和無人機螺旋槳的轟鳴中被撕扯得斷斷續續,他扛在肩上的測量儀,在頸窩壓出了一道深深的紅印。
距離他不遠處,無人機操作員鄭勛偉全神貫注地緊盯著手中電腦傳回的實時影像。此時,頭頂上盤旋的無人機正在執行傾斜攝影作業。碧藍冰面上,細密的裂紋宛如大地的掌紋,正被具備厘米級精度的航拍設備精密地記錄著。
工作暫告一段落,隊員們忙著整理設備和收集資料。張新揉著酸疼的肩膀,目光落在眼前的密云水庫,陷入了沉思。
這個項目是水利水庫數字化轉型的一次重要嘗試,也是推動航天數字勘察規劃落地的一項重要實踐。對這支平均年齡不到35歲的年輕團隊來說,無疑是一個不小的挑戰。
擔子再重,也要勇于承擔;項目再難,也要敢于攻堅。
要建設全新智慧巡查系統,推動水庫執法方式的變革,就必須突破常規思維,開展技術攻關。
最大的難點,在于開發出三維地理信息系統。而該系統的開發和應用在國內尚屬空白,幾乎沒有可供借鑒的經驗。團隊將現有方法嘗試了個遍,依舊毫無收獲。
怎么辦?隊員們湊在一起,焦急卻也無可奈何。
“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咱們換個思路試試”。張新看了看桌上的資料,帶著大家一版一版地設計方案,保留可用部分,循序漸進地推進工作。
時間在一次次討論中悄然流逝,歷經40版方案后,這一技術難題終于被成功攻克。密云水庫監控室前的空地上,一架無人機騰空而起。監控室的大屏上,水庫的實時檢測情況清晰地呈現在眾人眼前,實時數據不斷更新。
“系統運轉正常,監控數據和畫面符合項目要求,初試成功!”
監控室里掌聲雷動,隊員們難掩激動與喜悅之情。他們創造性地提出了智慧巡查執法解決方案,實現了水庫巡查執法方式的變革;創新了多源數融合方案。
不僅如此,還實現了多個首次:首次構建超大場景實景三維模型;首次實現多源傳感器極端天氣條件下長時間穩定運行;首次構建輕量化實時目標檢測系統……
在一項項“首創”中,智慧巡查系統憑借厘米級精度的數據,達成了對水庫周邊執法取證、水源污染等情況的實時監測與預警,為首都最為關鍵的水源地配備了航天高科技打造的“安全鎖”。
一線手記:直面挑戰、勇于創新,不僅是這支年輕航天測繪團隊的顯著特征,更是他們不斷實現超越的制勝法寶。當“數字護甲”全方位覆蓋燕山明珠,當監測數值在大屏上實時跳動,筆者驀地領悟:創新絕非偶然的靈光乍現,而是憑借凍紅的雙手,將“不可能”一點點焐熱;依靠酸疼的肩膀,把“完不成”一項項扛起。
這支團隊用實際行動證明——只要有啃下硬骨頭的決心與毅力,在從0到1的艱難征途上,終將踏出一路星光。(文/馬朝威、胡昊、孫曉菲 攝影/馬朝威、張新 海報/張彤、杜宜桓)